在一次主题为IOT(物联网)的研讨会上,12位来自各大企业的高管和专家聚首,讨论了IOT对零售业的影响。他们估计,未来最具潜力的销售终端,可能是来自你家中无处不在的感测器。
如果有一天,商品本身成为了感测器,商品从工厂到批发,再到零售,最后到达用户手中,那麽可以想像,整个流程的情况就一目了然。如果能实现这一点, 接下来会如何?
一位曾任NIKE移动及网路设计总监的专家指出,在未来世界中,产品本身会比消费者更加清楚什麽时候需要替换。例如汽车轮胎比车主更加清楚「何时需要更换轮胎」,鞋子比穿鞋的人更清楚「是否需要换一双新鞋」。别以为这是天方夜谭,其实目前在零售业之中,已经浮现一些非常清晰并很可能受消费者喜爱的相关应用。
举例说,亚马逊做了一个名为Dash的塑胶实体按钮,它可以贴或挂在物品上,让客户通过网路,一键再次订购商品。但这个创意目前仍有缺陷,因为它仍然需要消费者按下按钮触发购买行动。
做到想客户所未想
比这更创新的是能够「未卜先知」地省去客户行动,自动为你补充日常必需品,例如当洗衣液快用完的时候,供应商早就知道,并为你准备好补充品了。
如果可以实现这一点,不但将改变用户的体验, 而且可能会改变分销网路的形态。不过零售商们虽然对远期的图像很清楚,但在近期如何启动,并迈出第一步,则仍在探索。
回到2015年的现实中,美国零售协会调研报告发现,零售商们普遍意识到, 若想获得业务的长期增长,必须深化与消费者的关系,并为他们带来无缝的购物体验。
例如实体店、网站及移动端必须紧密结合,大约一半的零售商有能力提供实体店商品库存的线上查询,但只有15%零售商可根据库存情况来优化商品摆设及推荐。同时,多管道发货和退货也在增长中,77%商户允许客户在店内购买,并将商品运送到家中,但只有28%商户能够提供「线上购物、线下提货」服务。
互联网与现实的结合是未来的必然趋势,以往零售业的生命线是供应链,但随着全管道的兴起,访客、顾客及使用者的数据有必要联动起来,未来的机会来自供需链结合。而大数据在当中的角色就是连接,帮助商户做到「想客户所想」,甚至「想客户所未想」。